改变是怎么发生的

来源:中国教师报 2023-07-05 11:51:18

一个月前,山东省创新素养培育课堂观摩暨研讨会在济南天山实验学校举行。该校8位教师进行了课例展示。这次由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研讨会吸引了众多教育同行关注。

近年来,无论《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还是教育部刚刚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都在强调素养导向的新型教学。


(资料图)

素养导向的新型教学如何落地?如何找准深化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学校和教师的可为空间又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走进了济南天山实验学校。

这是一所新建学校,他们在基于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探索中,带领教师从课时备课走向单元备课,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为少而重要的“大观念”,再借助大观念设计核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任务的解决中走向深度学习。短短两年间,该校的大单元教学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成果。

这样的改变是如何发生的?记者试图寻找推动一所学校改革背后的深层逻辑。

在校长杨宏丽眼中,启动改革最难的依然是观念转变和认知迭代。“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认识到大单元教学的价值,即便认识到了,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付诸行动。”杨宏丽说,“这是改革之初遭遇的最大挑战。”

“首先要在为什么需要大单元教学上达成共识。”杨宏丽常说,“探索大单元教学”不仅是新版课标的要求,还是课堂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素养时代,学生的学习要从碎片化的知识走向结构化的大观念,但大观念的形成通常不是一节课能实现的,因此新型教学更需要通过大单元教学的形式实施。

对于投身课改的学校而言,改革每走一步都可能陷入“困难模式”,但关键是迈出第一步。很少有人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好在天山实验学校是一所新建学校,一切都可以从零开始,包括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推动大单元教学改革,杨宏丽选择的策略是“热启动”。“改革不是等待一切条件都具备了才去行动,而是要在奔跑中不断调整姿势。”按照杨宏丽自己的说法,“我还是采取了一些行政干预”,当然,仅有行政命令是远远不够的。

学校除了借助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张华等外援之外,内部还专门组建了研发团队,让那些有研究意识和热情的教师参与进来,先行先试,拿出成果。只有当教师看到了大单元教学的样子,并且能看到大单元教学比传统教学更有优势时,改变才可能发生。

当问到“促使改变发生的还有哪些支持因素”时,杨宏丽说其他的支持因素还有很多,但她更强调校长的管理理念。校长要相信自己的教师,相信他们能做好,“相信本身就是最好的赋能”。当教师被相信、被悦纳时,改变才能发生;当教师的努力和成果不断被看见时,改变才会持续发生。

大单元教学历经两年,杨宏丽不断提醒自己:“我们的实践是否偏离了素养目标。”这样的提醒并非过于谨慎,而是因为她看到过太多打着引号的“大单元教学”,只是冠以大单元教学的名义或外壳,新瓶装旧酒,本质上教的还是知识。

“怎么来判断是否是真正的大单元教学呢?”记者问。

“主要看整个教学有没有指向核心素养的养成,有没有聚焦大观念,看到底是知识立意还是素养立意,仅仅为了提高分数而整合的大单元教学是需要摒弃的。”

随着采访的深入,有一个认识愈加清晰。教学改革是不断迭代演进的,改革没有止境。比如,当下杨宏丽正在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隐藏在冰山之下的组织系统托举起新的文化生态,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评价让变革始终走在目标轨道上。

关键词:

为你推荐

Copyright   2015-2022 亚太家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11   联系邮箱: 562 66 29@qq.com